服务热线:020-87300161
联系传真:020-31168616
联 系 人:林先法 18903069588
联系QQ:448429784
会展业界人士:文博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时间:2014-07-02 10:33 点击: 次
当下,各地相继举办的文博会该如何转型升级,不只成为展会组织者们的困扰,更是文化产业展会的一个待破瓶颈。近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交流研讨活动在辽宁沈阳举办。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活动强调指出,文化产业展会要从办展的粗放式、摊位式、大集式,转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就是要使文化产业展会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达到文化企业借助展会获得信息、扩大交流的要求。
据悉,此次研讨活动还强调,不论是综合性展会,还是专业性展会都要有清晰的定位,要突出特色、整合资源,不能把文化产业展会办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培养展会品牌,提升展会核心价值,加快形成展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吸引世界一流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从而推动展会的可持续发展。
会展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文博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十年文博会困境
5月19日,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闭幕。这是内地于2004年举办的首个文博会,随后,北京文博会、东北文博会等相继举办。如今,走过10年的深圳文博会仍被指“文化大集”。
“文博会像似京交会,京交会像似科博会,究竟哪个更像哪个分不清楚!”一位不愿具名的会展资深人士毫不避讳地调侃道。
早在2005年12月,《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的“3800展会过剩之忧系列报道”栏目,曾以《深圳义乌成都:2006“文博会”分布格局》为题,报道了各地热衷举办文博会,且同题竞争的状态。10年过去了,文博会的情况仍没有根本上改变。
“此次提出的文博会转型升级,严格地说,只是升级,并不是转型。”上述不愿具名的会展人士表示,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应该始于2004年,深圳文博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业内简称文交会)的订货模式,外延了更多与文化相关的参展内容。这也为日后文博会被业内称为文化大集市提供了“土壤”。该人士强调,并不是说文博会的转型不好,而是转型后并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错失了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为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部联合相关部委举办的展会有:深圳文博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义博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文博会)、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东北文博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以下简称动博会)。
尽管上述展会均由文化部牵头举办,但多因以区域正业参展为主,令文博会的国际化明显不足。由此,不难理解文博会何以沦为“文化大集”。
文化部“十三五”前期调研启动
文博会的亟待升级或有赖于文化部的“十三五”编制前期研究已经启动。
据文化部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蓝图,既是中央和文化部领导文化有关工作的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方针。
要针对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文化创新的突出矛盾,科学规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要克服图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应付思想,避免华而不实、虚列凑数等现象,不搞无的放矢的“假大空”规划。加强各类文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保证文化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在发展理念、目标方向、项目布局、重要举措等方面与“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协调、相一致。
2012年2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发布。
根据《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力争实现中国文化会展业新的突破,形成3个至5个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文化会展业体系。
根据规划,深圳文博会和北京文博会,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平台搭建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商机方面作用显著,特别是将我国“东、中、西”不同区域间具有各自特色优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吸引汇聚到一起,对于全国文化产业界的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作用巨大,这也有利于构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
文博会如何升级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随着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发展,演艺、动漫游戏、网络等均已有了自身的专业展会,综合性文博会已经不适合产业发展的需求。
据记者了解,目前,演艺、动漫游戏、网络等展会已经被列入《倍增计划》中文化部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展会节庆目录中。
然而,目前,无论是深圳文博会,还是北京文博会,都难逃文化大集的宿命。尽管每一届文博会,各组织方都做出了不了努力,但展会的平台作用却没有显现。
“我的商品还没有通过参加文博会产生过交易。”台北曾参加过北京文博会的乔青云介绍说,他设计的瓷器,单就价格分类并不算是普通消费品,但参加文博会的观众都是普通观众,因此没办法通过参展实现交易。
而上述不愿具名的资深会展人士则坦陈,参观文博会唯一的感受是,通过这个“文化大集”了解了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传统版画、驴皮影等,但依靠简单地展示这些传统工艺并不能体现出文博会的平台效应和应有的价值,也与文化部的《倍增计划》要求相去甚远。
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文化部主办的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东北文博会之外,还有各地举办的文博会,如“合肥文博会”、“江门文博会”等,更是将“文化大集”无限延伸,以致其包罗万象。
另外,动漫游戏和网络企业认为文博会不够专业。如此一来,文博会很难展示文化产业的最新成果。同时,国际化、专业观众的严重不足,也促使文博会沦为“文化大集”。
目前,在行业展会垂直细分的市场需求下,文博会无论是转型,还是升级,都急需摘掉“文化大集”的帽子。但去除了“文化大集”味道的文博会,就是真正的文博会了吗?